南苏智慧网络与通信实验室(NINE Lab)
南苏智网实验室的全称是:数据及能量一体化通信网络实验室(Data and Energy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DEIN),成立于2015年9月,由欧洲科学院院士(MAE)、中组部国家特聘专家带队,重点研究推进网络和通信演进和革新的新技术,包括通信理论、算法、网络科学、优化理论、机器学习以及边缘智能等,尤其是探索未来通信网络系统(如6G)中的能量问题,通过节流(高能效绿色通信)和开源(无线射频能量采集和主动传输)二者来共同推进能量可持续,助力双碳计划。
本实验室注重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拥有从接入网到核心网到服务网(边缘+云)的完整实验平台,进行实验和实践驱动的创新。在实践应用方面,除了跟通信网络设备制造商和网络运营商密切合作外,本实验室和垂直行业(如能源/水利/工业/农业/智能家居)合作,旨在解决物联网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实现复杂多样的物联场景中接口需求各异的物联设备的互联互通(泛在接入)和智能联动问题,助力工业互联网和智慧生活。
本实验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个重点和多个面上/青年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以及来自龙头企业(如华为、中兴)的横向项目,也积极和中小型物联网企业和垂直行业合作。
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A+学科,拥有通信抗干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微波探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重要的国家级专业平台。

人员介绍(1)
杨鲲: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国家海外高层次引才计划(QR)人才,南苏智网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获得工学博士,吉林大学获得硕士和学士学位;英国Essex大学计算科学和电子工程学院的主席教授,网络融合实验室NCL主任;现任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国家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1项;也曾主持来自欧盟、英国国家研究资助委员会(如EPSRC)以及工业资助的项目近20项,包括担任欧盟FP7项目EVANS的首席科学家。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无线网络和通信、未来互联网技术、无线数据和能量一体化通信网络、通信-感知-计算融合技术等。他在国际核心期刊和主要会议发表论文300多篇,授权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20多项,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引用上万次。IEEE InterCloud(云互联)创始成员及六个执行常委之一,世界移动大会WMC GLOMO大奖(巴塞罗那展会)的评审专家,多个IEEE 期刊副编辑(如IEEE TNSE, ComMag, WCL),IEEE通信协会杰出演讲者(2020-2021),多个国家基金项目和人才项目的评委(包括中国科技部、教育部和基金委)。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并多次获得IEEE主流会议的最佳论文奖。
梅海波:博士,讲师

本科及硕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科学工程学院,博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皇后玛丽学院(QMUL)电子工程与计算机专业,主修无线4G蜂窝网络优化和容灾。博士毕业以后,作为博士后研究助理于皇后玛丽学院从事研究工作,主要参与欧盟FP7项目SUNSET,研究交通流量的预测和控制及参与跨国联合开发智能交通系统TRIPZOOM。博士后结束后,加入英国高科技公司Securus software Ltd,主要负责Securus产品的开发;曾升任Securus开发组研发首席。目前任职于电子科技大学,从事通信与计算理论、6G通感算一体化网络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航空航天、KJW、装备发展部、四川省科技厅等多项重大重点项目,总共发表SCI/EI期刊及高水平国际会议论文20余篇。
人员介绍(2)
胡杰: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分别在2008年和20011年于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获得通信工程学士学位和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在2015年于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获得电子电气工程无线通信方向博士。从2016年3月开始,加入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2017年8月破格提升副教授;2018年9月入选电子科技大学“基础研究星火计划”;2019年12月获得电子科技大学“学术新人奖”;2021年1月入选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已在无线通信领域发表顶级期刊会议论文60+篇,并发表中英文专著各一部,或IEEE SustainCom 2020最佳论文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军科委项目两项,省部级项目多项,主持华为中兴等企业合作项目多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项。他是IEEE高级会员,是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担任国际期刊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和IET Smart Cities编委(Editor)和多个客座编辑(如IEEE ComMag) ;担任IEEE UCET 2021技术程序委员会主席、IEEE Trustcom 2020分会主席。胡杰博士目前的研究方向为B5G/6G中的无线通信与资源管理技术,无线数据和能量一体化传输技术以及通信、计算与感知一体化融合技术。
于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获通信与信息系统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1月留校任教至今。在2007年6月进入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至2011年作为访问学者对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进行学术访问与科研项目交流。2011年10月进入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参与并主持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和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项目及华为、中兴、迈普等企业合作项目。目前为IEEE、IEEE通信协会和EICE会员,曾担任十余个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TPC)成员。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申请并获取国内授权发明专利三十余件,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并获得多次省级科技进步奖。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无线通信与资源管理技术、无线数据和能量一体化传输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
人员介绍(3)
向路平:博士, 讲师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2015年于厦门大学获得通信工程学士学位,2020年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获得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9年至2021年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21年11月加入电子科技大学任教至今。目前为IEEE会员。参与项目包括:英国国家研究资助委员会(EPSRC)的“面向未来大规模机器类通信的新空口技术研究”,业界资助的“航空自组网 (Aeronautical Networking)”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道编码、正交时空频调制、数能同传等领域。
刘雨莎:博士,讲师

2015年获得厦门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学位,2016年、2020年获得南安普顿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导师为Lajos Hanzo教授与Lie-Liang Yang教授。博士期间参与英国国家研究委员会(EPSRC)资助的项目:“面向未来大规模机器类通信的新空口技术研究”, 2020-2021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CL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与华为合作,参与项目:“AI辅助的大规模MIMO信道估计”;2021年末加入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包括无线通信、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信号处理、机器学习。
赵毅哲:博士,师资博士后

2021年于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7年和2014年分别于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生;2020年成电杰出学生(研究生)获得者。2022年初加入电子科技大学,成为师资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无线网络和通信、未来互联网技术、无线数据和能量一体化通信网络、无线接入控制等。主研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JKW项目及华为、中兴等项目10余项。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主要会议发表论文16篇,授权(申请)国内发明专利9项。曾获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电子科大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电子科大学术新秀奖、多次博士国家奖学金等。
数据和能量一体化通信网络技术(1)
研究意义
基于射频频段的无线数据与能量一体化传输技术可以为物联终端的广域数据采集和数据上传赋能,实现低成本战场态势感知、灾害预警、智慧工农业等

科学问题与研究简介
物理层机理难题: 无线数据与无线能量传输产生权衡和制约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进行信号波形重塑,实现高效可控无线数据与能量一体化传输?
接入层机制难题:如何从网络层面实现无线数能传输的广域覆盖?如何完成低功耗物联设备的高效接入?如何实现高维度资源的高效管理,满足数能用户需求
系统级验证难题:如何研制无线数能一体化传输通用演示平台和样机,完成相关设计和算法在商用通信系统中的验证,并完成特殊垂直行业和重大需求的应用验证?

发表专著
无线数据与能量一体化通信网络首部英文(Springer)、中文专著(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主要科研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无线数据和能量一体化传输机理和联合资源分配算法研究, 2018.1-2021.1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面向无线数据与能量一体化传输的编码调制理论与宽带收发机理, 2020.1-2023.1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于中继的数能一体化网络部署及资源分配算法研究, 2019.1-2022.12
- GF科技创新特区项目(2期),2018.7-2021.7
- 浙江省“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面向多网融合低功耗物联传感设备的数能同传一体化集成技术研发,2022.01~2024.12
- 华为,无线数能同传研究(多期);中兴,数能一体化网络中数能机部署及能量采集技术,2016-现在
主要合作伙伴

数据和能量一体化通信网络技术(2)
无线数能编码原理 揭示无线数能传输的信息论机理,并进行编码级别无线数能一体化传输控制

无线数能网络架构 提出无线数据与能量一体化通信网络的立体式架构和基于固定数能基站和移动数能基站的混合部署机制

无线数能调制原理 揭示无线数能传输波形的本质特征,指导数能调制方案设计面向数能传输的多用户调制星座重构理论

无线数能接入管理 提出面向无源设备的免碰撞分布式接入控制协议和主动能量请求/传输协议。提出高维度无线数能资源资源管理与调度算法,大幅度提升面向多用户的数能传输性能(下图*)

无线数能传输链路级通用平台

无线数能传输系统级通用平台

通算融合和移动边缘计算
总体网络架构:双端(网络+终端)虚拟化

基于无人机的通-算-能 融合网络

空地结合的移动边缘计算和通信


时延敏感的端到端传输技术
支撑技术和理论




通信-感知-计算一体化
通信的频段逐渐靠近感知(雷达)的频段,产生干扰;硬件设施重复,通感要一体化设计
算法算力无处不在

空中计算

无人机边缘感知计算


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
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

海洋通信系统


低轨卫星通信的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

星地免授权非正交多址接入发送端

针对免授权非正交传输方案的活跃用户、信道状态信息、用户数据的联合检测

数字孪生网络
数字孪生网络

数字孪生:通信实体和物理网元的高保真数字映射,基于数据驱动的物理实体的数字建模 采用生成—对抗网络GAN的改进版来解决关键网络状态生成问题
采用基于孪生网络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流量预测、多维资源动态分配和故障预警等,提高通信网络的运行效率
移动通信网络的数字孪生

骨干网的数字孪生

分子通信与存储




异构物联和泛在接入
除了理论研究外,在实践应用方面主要进行面向各种物联网应用的相关子系统的研发,包括:无线通信模组及其嵌入式系统固件、异构智能网关、云端物联软件支撑系统等完整的物联应用生态链,核心技术在网络通信协议和算法;快捷为垂直行业(能源/电力/水利/工厂/安防/家具等)数字化和互联网化提供技术支撑。
团队的物联网平台基于“1个异构融合的物联云平台”+“m种通信协议数据接入”+“n种物联终端”,实现SaaS服务,支持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联。
物联网系统物理架构

物联网系统软件架构

核心技术




联系方式
- 联系人:符老师
- 邮 编:fuandy428@163.com
-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科研教学楼B区 B218室
